但凡孩子的学习态度是躺平,只完成学校老师任务,又从来没有任何额外的学习行为,家长怎么说都没有用。可以看一下这个文章,这个文章有点长,但是绝对是干货当中的干货。一般孩子学习很佛系,通常有三种原因,有的孩子可能只占一两种,有的孩子三种原因都有。
第一种,孩子私底下也努力过,或者被动接受过家长的安排,去尝试某个方法甚至补习过,但是没有什么效果,导致孩子对自己或者对某个学科信心不足,觉得努力不努力都是一样的,然后就躺平,这种在心理学上叫做习得性无助。第二种,学校的学习任务安排非常多,或者难度比较高,本身孩子能力有缺陷,完成这些任务就已经精力消耗的差不多了,或者非常有情绪了。比如说我见过有这样很滑稽的现象,有孩子抄一下午的数学作业,直接抄答案,然后他自己也知道这个行为没有意义,所以越抄越烦躁,最后好不容易抄完,但是抄完之后又觉得自己很糟糕,因为他知道做的是自己机器人的行为,而且这孩子成绩也不是特别差。第三种,干扰太多,平时就没有严格管理娱乐时间,比如周末游戏或者看小说,闲书一玩一天,甚至晚自习回家也玩这些。你别说孩子,有些成年人自控能力不好的也差不多,一天上班摸鱼大半天,然后后边又自己觉得非常空虚,孩子也是一样的。
其实你会发现这三种无论是哪一种都有个共同点,就是孩子关于学习或者关于自己的感受是非常糟糕的,而孩子对自己的学习感受越差,他就会想办法去逃避自己的学习问题。所以我们要做的是让孩子的学习这件事情有一个好的感受,首先要让他主动参与学习计划的制定,这个学习计划一定是短期可实现的目标,而且他去思考这个目标该怎么去达成,不知道怎么做的,可以让孩子主动去寻求老师同学的建议,这就是把掌控感给到孩子,无论孩子做什么样的计划,我们都不要指手划脚,也不要去否定只要求一点,就是孩子的计划一定要和目标有直接关系,比如我们的计划是这个期中考试数学要考到多少分,那你的学习任务就要和期中考试的内容有关。
比如有些孩子去补上个学期的内容,但是是和期中考试是没有直接关系的,就不能够算有效学习行为,因为这个事情做了不能够帮助孩子这个学期提分,而且随时孩子也要知道这个学习计划完成了多少,还需要做多少事情才能够达到相应的目标。只有这种明确的计划任务,并且分解到每天该做哪些事情,才会让孩子看到希望,也才会让孩子感觉更好。如果学校的任务是和自己学习计划是有冲突的任务,对他没有太大意义,比如今天老师发了两篇完形填空,如果他单词都没背下来,就不要去写,自己要学会主动和老师沟通,做到不自欺,从而避免自我感觉非常糟糕,让孩子去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行为,然后。第三个点就是家长要跟孩子协商好严格的学习作息安排,把娱乐时间控制在有限范围之内,这个必须要严格执行。娱乐不能没有不让孩子也会感觉学习是一件枯燥而且没有尽头的事情,但是只能够限定在规定的时间之内,孩子把这三个点做到,他的问题基本上都会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