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互动,批评意外
小朋友的不同反应
近日,一位朋友带着孩子来我家作客。当他们到达时,小朋友兴高采烈地向我打招呼,称呼我为"阿姨"。然而,另一个小朋友却默默地站在一旁,突然露出了一个笑容。这引起了姥姥的尴尬,她当场对孩子大声质问:"你怎么回事?为什么不向阿姨打招呼?" 孩子听到姥姥这样说,低下了头并慌忙跑回了自己的屋子。
接纳与理解
我意识到姥姥这种说法不仅无法教会孩子更有礼貌,还可能激发孩子的反抗心理。因此,我们需要接纳和理解孩子,只有当孩子觉得被接纳并被认同时,才会主动追求自我成长。于是,我走进孩子的房间,抱起他,温柔地说道:"宝贝,不要伤心。姥姥说你没有礼貌是不对的。妈妈知道你平时一出门就会和严爷爷打招呼,妈妈也知道你只是需要时间热络关系。"
重塑正向行为
看完我的解释,孩子重新走出屋子,与小朋友一同玩耍。当我看到孩子与小朋友分享冰棒时,我抓住时机称赞了他:"宝贝,你照顾小朋友做得真好!" 孩子在这种鼓励下,开始感觉自己是一个好孩子。
突破坚冰,友谊之门开启
晚上,小朋友家要离开时,令人意外的是这一次孩子并没有等到姥姥的提示,而是主动对小朋友热情地道别,并邀请他们下次再一起玩耍。这次经历告诉我们,我们常常错误地认为孩子不打招呼就是缺乏礼貌,我们习惯性地给孩子戴上标签。然而,我们的批评并不能让孩子变得有礼貌。唯有接纳和认同孩子,让他们体会到自己是好孩子的感觉,才能引导他们展现正向的行为。